十五运会的脚步近了K线猎手。
临近倒计时100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7月25日举行十五运会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办情况。
此刻的广东,早已沉浸在浓厚的全运氛围中:清远赛场的中国式摔跤比拼正酣,运动员的每一次发力都引来观众如潮的喝彩;梅州的五人制足球赛场上,球员们挥汗如雨,看台上座无虚席;佛山的龙舟赛事更是一场文化盛宴,龙舟说唱与醒狮巡游交相辉映,将传统体育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7月24日,十五运群众比赛中国式摔跤项目决赛在清远开赛。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十五运会,是历史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使命。三地携手承办全国最高规格的综合性运动会,尚无先例。
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底色。粤港澳三地携手,始终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总结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为十五运会赛事组织开个好头,也将为未来大湾区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积累宝贵的“全运经验”。
更绿色、更智能、更精彩
2021年6月27日,粤港澳三地正式接过全运会会旗,全运会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时间”。
不知不觉,距离这场盛会仅剩106天,赛事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中。25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介绍十五运会筹备工作的总体进展和最新成效。
发布会上,记者梳理发现,相比往届,这届全运会更绿色、更智能、更精彩。
“更绿色”理念贯穿始终。全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大型场馆“零新建”K线猎手,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超90%是在现有场馆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成。
以广东奥体中心为例,通过改造不仅保留原有建筑风貌,还新增雨水回收系统和光伏幕墙,每年可节约用电15%。深圳大运中心则将闲置的训练馆改造为低碳能源展示馆,赛后将转型为全民健身中心,真正实现 “一场馆多用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广东奥体中心内景。南方+记者 姚志豪 仇敏业 摄
“更智能”服务触手可及。跨境赛事保障方面,基于北斗定位技术打造的“无感通关” 系统已在测试赛中成功应用,运动员在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230公里赛道上,能以40公里时速6次顺畅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
场馆内,广州体育馆部署的AI、摄像头组成“天眼网络”,可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聚集风险;VR观赛系统让观众通过手势交互就能切换观赛视角,AR导航则精准解决“找座难”问题。
“更精彩”体验持续升级。“周周有比赛、月月能观赛”,群众赛事与地方特色深度融合。茂名将定向比赛与“520荔枝节”结合,佛山依托“功夫之城”品牌承办太极拳赛事,梅州发挥足球之乡优势举办五人制足球赛。赛事项目设置上,“三大球”新增青年组赛事,武术项目涵盖南拳、咏春等岭南特色拳种,让传统与现代在赛场碰撞出别样火花。
这些亮点背后,是粤港澳三地协同推进的生动实践,也让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对这场历史性体育盛会充满期待。
亮点背后的先行先试
时间拨回2024年11月。
2024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在珠海、香港、澳门三地成功举办。
测试赛中,组委会创新设计了“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人、车、物“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无感智慧通关;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全程闭环管理,使用北斗定位系统全程跟踪人员和车辆轨迹,无人机跟拍、高速无线传输等技术对赛事进行实时掌握,为跨境比赛扫清障碍K线猎手,铺就了一条充满科技温度的通途。
参赛选手在比赛中领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自然风光与城市魅力。南方+记者 钱文攀 摄
三地携手办赛,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破解人员、物资、信息等关键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难题。
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无老路可走,粤港澳三地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创新工作方式、突破固有模式。
据了解,三地透过联合办赛,有效建立粤港澳多层联络机制,包括常态会议和联合工作小组等,并在重点领域达成共识,包括跨境通关、物资调配、食品安全、绿色赛事等互认合作。
以粤港澳跨境公路自行车为例,从比赛路线的设计,到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车辆的快速通关,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三地政府的共同筹划和密切配合。
为此,粤港澳三地组建了“赛事联合保障组”,搭建起常态化的协调沟通机制,涵盖海关、边检、交通等多个领域,打破行政壁垒,确保赛事顺利进行。
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大湾区联合办赛的整体竞争力,也同时促进大湾区民心相通,是三地合力攻坚的生动写照。
粤港澳三地期待大家的到来
从梅州五人制足球赛的火热场面,到汕头篮球赛后的街头热议,再到广州即将开赛的乒乓球项目,全运热潮正在席卷粤港澳三地。
据了解,此次赛事规模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其中包括来自全国3.6万名运动员,4.5万名赛会志愿者,4000名记者参与赛事,设有比赛项目十五运会57大项、残特奥会46大项。
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人们的期待。
每一份期待,都是动力。三地挂图作战,全力以赴,加快筹备工作进度,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全国各地运动员和游客。
俯瞰天河体育中心全景。南方+记者 姚志豪 梁钜聪 摄
城市面貌加快更新。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委常委王曦表示,广东坚持以赛事提升城市,推进街区改造、绿化美化、照明优化等116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通过拓宽车道、退围拆围等方式疏通623条涉赛道路堵点。
观赛方式持续优化。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柯岚介绍,在通关方面,三地组委会正积极争取为来澳观赛的内地旅客,采取延长签注等便利措施,以“软联通”促进“心相通”,尽最大努力保障旅客观赛体验。
三地也将充分用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及240小时过境免签等便利性政策,提升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入粤观赛旅游的便利度。
深圳市体育中心。南方+记者 鲁力 摄
文旅大礼包再升级。据了解,广东将组织全省17个办赛城市推出“一城一主题”的精品文旅线路,精心雕琢文、体、交、旅深度融合的特色产品,选取3—5家旅行社类门票代理机构,推出涵盖多项赛事门票以及丰富文旅配套服务的组合产品,串联起赛事场馆、城市地标、特色美食和文化体验点,让运动员和观众在观赛之余,深度感受岭南文旅风情。
同时,将携手港澳打造“一程多站”深度游产品,鼓励粤港澳旅行社联合开发“全运主题游”产品,促进赛事经济与文旅消费双向赋能。
十五运会的大幕已徐徐拉开,“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我们已准备好,期待大家的到来!
采写:南方+记者 梁时禹 许仪K线猎手
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