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急诊科护士到社区健康“首席管家”豪资随配,2025年“东莞好护士”、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松山湖社卫中心”)护理办负责人向燕飞用2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医疗服务的“深度进化”:她首创“群组化孕产期健康教育”填补园区空白,创新“中医生长贴”惠及600名儿童,带领团队获50余项省市荣誉;通过培养19名专科护士、建立科研体系,她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护网;用5000份慢性病档案的改善成果和77面锦旗和感谢信的认可,诠释了“把小事做到极致”的基层医疗真谛……用专业、创新与温度深刻诠释“健康守门人”的深刻内涵。
填补空白:推群组化孕产期健康教育曾一日收获三面锦旗
“园区孕产妇很多,但她们获取保健知识的途径却很少。”向燕飞回忆道。2019年,她抓住松山湖社卫中心与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契机,积极联动该院产科黎秋妹团队,引入“医联体+社区”服务模式,创新推出群组化孕产期健康教育管理项目,填补东莞松山湖园区群组化孕产管理空白。
期间,没有现成资源,向燕飞就联系园区相关部门收集孕产妇信息;担心居民参与度低,她首年就建立了3个微信群,同时,用“8~10人小班制”打造温馨实用课堂。“医院大课面向的群体广泛,缺乏一定针对性,通过小班制,我们希望每个孕妈的问题和需求都被看见。”她如是说。
让向燕飞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体重超标、因分娩恐惧时常焦虑失眠的初产妇小琳(化名),“她总说‘生宝宝会不会痛到崩溃’,夜里常焦虑到失眠”。为此,向燕飞团队为她定制个性化管理方案,邀请助产士一对一讲解分娩过程,还安排其丈夫体验“分娩阵痛仪”,通过群组化指导缓解小琳的心理压力,小琳顺利生产后团队又上门指导科学坐月子等。
向燕飞笑着展示手机里小琳当年送来的锦旗照片,这是松山湖社卫中心护理部收获的首面锦旗。“燕姐,那时候有你真好!”现如今向燕飞和小琳成为了多年的好朋友。
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备受孕妈妈们的认可,在2024年的一次群组化孕产期健康教育活动中,向燕飞团队的妇女保健专科护士一次就收获了三位妈妈赠送的致谢锦旗。
项目实施6年来,通过系统化、互动式健康宣教,有效提升孕产妇保健知识储备豪资随配,助力母婴健康安全、心理健康及家庭和谐。2024年,该项目获东莞市护理学会优秀案例,2025年再获国家级“家庭医生服务典型案例”荣誉。
创新服务:“中医生长贴项目”让园区600余名儿童受益
记者采访向燕飞当天下午,松山湖社卫中心联合松山湖中心医院为80余名儿童提供了免费的骨龄、体态和足扫检测服务。
“中医生长贴项目”是向燕飞今年3月针对园区内儿童创新推出中药贴敷疗法,结合中医辨证与现代护理,制定个性化穴位贴敷方案。
“看到家长们对孩子生长发育的焦虑,我带领团队对中医生长贴的科学性和疗效等 ,开展了系统的文献调研,通过公众号调查需求并建立家长群,最终推出了这个项目。”向燕飞道出了项目的初衷。
为方便家长了解孩子骨龄等生长发育状况及生长趋势,以及更好地实现生长干预,向燕飞积极整合医联体资源,将单一的生长贴服务升级为包含免费骨龄检测、体态评估等内容的综合健康管理。“中医生长贴项目”启动不到半年已服务600余名儿童,其间,向燕飞建立了3个微信群进行实时答疑,覆盖健康指导与饮食运动全体系管理,形成“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闭环管理。
“中医生长贴项目”仅是向燕飞创新服务的一个缩影。向燕飞深谙“医者之责不仅在治愈,更在守护”,近年来,她带领团队开设伤口造口护理、母乳喂养、中医护理、糖尿病护理等特色专科护理门诊,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健康守护网,让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可获得与三甲医院同质化的优质专科护理服务。用专业、创新与温度诠释了“健康守门人”的深刻内涵。
人才筑基:19名专科护士锻造专业队伍守护全生命周期豪资随配
频频创新服务的基础在于人才,作为松山湖社卫中心护理办负责人,向燕飞深谙“人才是创新的火种”,在护理团队建设方面,她尤其看重双向选择机制,将居民需求与护士特长及兴趣精准匹配,定向培养专科人才。
“我们中心每个站点都配备了中医医生,但中医护士队伍是近几年才逐步建立起来的。”向燕飞回忆,2018年起,中心启动系统性中医护士培养计划,分五批派遣6名护士进修中医专科护理,能开展小儿推拿、隔物灸等特色中医护理技术。
作为东莞首批系统性中医护理培训的实践者,这些护士成为基层中医服务标准化的“火种”,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贴近需求的中医护理服务。除了中医护理专科,在糖尿病专科、伤口造口专科等方面也加强人才培养,多元化、多层次地满足群众的健康管理需求。
事实上,向燕飞虽然在东莞工作已有20年,但在社区工作是10年不到,2016年她从镇街医院急诊科调至松山湖社卫中心,转型社区护理。她指出,社区护理需管理全生命周期健康,涵盖教育、护理、康复等多领域,护士作为“健康守门人”,承担全流程服务并建立长期信任,比医院专科护理更具挑战性。
向燕飞始终认为,唯有夯实护理服务基础,才能深化居民健康管理职责。为应对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复杂需求,向燕飞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元方式提升团队专业能力,尤其还积极借助东莞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改革契机,推动团队在慢病管理等领域精进技能。
科研赋能:推动基层护理从“经验型”向“学术型”跨越
向燕飞深知,要让护理从“经验驱动”转向“证据驱动”,必须强化科研能力。
针对慢性病管理难题,她完善“诊前-诊中-诊后”医防融合服务流程,建立《医防融合健康教育工作表格》。同时,她与广东医科大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拟申报市级科研项目,并带领团队开展《探索健康教育表格赋能下的居民健康管理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该研究聚焦慢性病管理,通过“医防融合健康教育工作表格”记录居民健康信息,旨在打造个性化、连续且动态的健康管理模式,为优化社区健康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向燕飞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创新护理绩效考核方案,从关注护士做什么做多少,到关注对居民健康管理的成效。通过以上具体工作的实施和绩效方案的改革,近一年来,已帮助5000名慢病患者改善400余项健康指标,提升1200余人的自我管理技能,真正践行“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作为东莞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向燕飞坚信“科普是火,传承是光”。她带领团队获省、市级荣誉50余项,两次斩获省级竞赛一等奖,并通过义诊、讲座将科学健康理念送进学校、小区和企业,近三年累计开展300余场义诊及健康讲座活动,惠及1.9万群众。
采访中,向燕飞强调:“我没什么突出的地方,只是和大家一样平平常常工作,也都只是东莞社区护理发展的一个普通推动者和见证者。”这份谦逊背后,是她二十年如一日的“细节革命”——记录孕产妇的饮食偏好、叮嘱慢病患者的用药禁忌、深夜在微信群解答哺乳疑问……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最终汇聚成令人惊叹的成效:5000份慢性病档案指标改善、77面锦旗和感谢信挂满诊室、无数句“有你们在,真好”……
“基层医疗没有惊天动地的抢救,但每个细节都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正是这份“把小事做到极致”的坚持,让向燕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芳芳 受访者供图豪资随配
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