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工龄工资”正在消失?老员工熬了半辈子优配中国,结果白熬了?
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熬工龄”这个词,在央国企体系里曾经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熬”字,道尽了职场人的辛酸——时间要够长,资历要够深,才能换来那一点点工资的增长。
在过去的薪酬体系里,工龄工资(也叫“年功工资”)是央国企员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单位干得越久,每年固定给你加一点钱,不管你是普通员工还是领导,只要熬得住,工资就能“自动”涨。
然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央国企开始对工龄工资“动刀”——有的调整,有的直接取消。比如2024年,中国某油、中国某化等巨头在薪酬改革中,直接砍掉了工龄工资,转而强调绩效、技能和岗位价值。还有很多竞争性的央企,取消的时间更早。
为什么央国企不再“认工龄”了?老员工熬了这么多年,难道白熬了?
一、工龄工资:曾经的“铁饭碗”,如今的“鸡肋”?
在传统的央国企薪酬体系里,工龄工资是一种“普惠式”的调薪方式。它的核心逻辑是:只要你待得够久,工资就会慢慢涨。
不挑人:不管你是技术大牛还是普通员工,只要工龄到了,工资就涨。
不考核:哪怕你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每年都能“躺赚”一点。
象征意义:代表企业对“忠诚员工”的认可,增强归属感。
然而,这种模式在市场化竞争加剧的今天,逐渐暴露出了弊端——
(1)激励不足:熬年头≠能力强
工龄工资的涨幅通常很小(比如每年+50~200元),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熬资历”文化,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让部分老员工产生“躺平”心态。
(2)人工成本越来越高
随着员工老龄化,企业的工龄工资支出会逐年累积,变成一笔不小的固定成本。对于竞争性行业(如石油、通信、建筑等),这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新老员工矛盾加剧优配中国
老员工因为工龄长,工资可能比能力强的新员工高出一截,但实际贡献未必更大。这种“论资排辈”的薪酬模式,容易让新员工感到不公平,影响团队积极性。
二、央国企薪酬改革:从“熬资历”到“凭本事”
面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不少央国企开始调整薪酬结构,逐步淡化甚至取消工龄工资。
(1)典型案例:中某油、中某化取消工龄工资
2024年,中国某油、中国某化在薪酬改革中,直接取消了工龄工资,转而采用“岗位工资+绩效奖金+技能津贴”的模式。这意味着,员工收入更多取决于能力和贡献,而非单纯熬时间。
(2)改革方向:市场化薪酬体系
央国企的薪酬改革,核心是向市场化靠拢,减少“大锅饭”成分。具体措施包括:
强化绩效导向:干得多、干得好,收入才能涨。
技能/岗位价值优先:技术骨干、核心岗位的收入可能远超普通员工。
工龄工资“隐性化”:部分企业不再单独列示工龄工资,但可能以“司龄补贴”“忠诚奖”等形式保留。
三、取消工龄工资,合法吗?老员工吃亏了吗?
薪酬改革的本意是提升效率,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1)合法性问题
如果劳动合同明确约定了工龄工资,企业单方面取消可能构成违约,需与员工协商一致。
如果只是内部惯例,企业可通过修订薪酬制度调整,但需履行民主程序(如职代会表决)。
(2)老员工的“被剥夺感”
许多老员工认为,自己辛辛苦苦熬了这么多年,结果工龄工资说没就没了,感觉“忠诚不被认可”。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市场化薪酬体系更公平——能力强、贡献大的员工,收入应该更高,而不是单纯靠资历。
四、看未来趋势,工龄工资会彻底消失吗?
目前我国《劳动法》中并未强制设立工龄工资制度,它属于企业内部薪酬体系的一部分。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龄工资有统一的规定,即从参加工作的当年算起。企业有没有工龄工资,由企业内部规定,国家只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只要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就都是合法。
完全取消工龄工资可能过于激进,预计未来央国企会采取更灵活的调整方式:
设置“工龄激励上限”:比如工龄工资最高累计至10年或15年,之后不再增长。
与绩效挂钩:工龄工资仍存在,但涨幅取决于考核结果,避免“躺赚”。
转化为福利:比如增加老员工的补充医疗保险、年金等隐性福利。
浙江某大型电器企业自2024年起,对工龄满30年以上的员工增设“岗位忠诚奖”,每月额外发放1200元。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不仅是情感激励,更是稳定核心技能员工的重要手段。”
“熬工龄”的时代正在过去,央国企的薪酬体系越来越向“能力导向”转变。对于员工来说,单纯靠资历涨工资的日子可能结束了,未来的职场,能力和贡献才是硬道理。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平衡,仍是薪酬改革的关键。毕竟,既要激励新员工拼搏,也不能寒了老员工的心。
你怎么看?你们单位的工龄工资还在吗?欢迎留言讨论!
- END -优配中国
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